3月26日,一段由美海军水兵拍摄的视频在社交媒体曝光,画面显示一架俄罗斯伊尔-38反潜巡逻机以不足百米的超低空姿态掠过美军"卡尔文森"号核动力航母甲板,随后美军紧急出动F/A-18F"超级大黄蜂"和F-35C隐身战机实施伴飞拦截。这场发生在西太平洋的"猫鼠游戏",再次将美俄军事博弈的紧张态势推向台前。
伊尔-38作为苏联上世纪70年代研制的反潜巡逻机,其机体老化、航电落后的缺陷显而易见。但俄军仍将其部署至敏感海域,显然意在利用其大航程、长滞空的特点,对美军航母战斗群实施抵近侦察。这种"以旧搏新"的战术,既是对美军反潜防御圈的试探,也是向外界展示俄军在西太的军事存在。而美军双机编队快速反应,尤其是第五代隐身战机F-35C的出动,既凸显了对航母战斗群的保护能力,也暗含对俄军侦察技术的威慑——即便伊尔-38携带新型磁异探测设备,也难以穿透F-35C构建的立体防空网。
此次事件发生正值俄乌冲突胶着之际。俄军选择在美军航母演习期间实施挑衅性飞行,既是对北约东扩的战略牵制,也是对美菲联合军演的针对性回应。从技术层面看,伊尔-38的超低空突防可模拟反舰导弹攻击轨迹,为俄军积累反航母作战数据;而美军伴飞全程保持安全距离,既遵守国际规则,也通过电磁信号收集俄军机载设备情报。这种"擦边球"式互动,实则是双方在非战争状态下获取战术情报的常态化手段。
尽管美俄均强调行动符合国际法,但此类近距离接触的风险不容小觑。2021年英国"卫士"号驱逐舰在黑海遭俄军实弹驱逐的事件表明,误判随时可能引发冲突升级。值得关注的是,美军此次公开视频的举动,既是对俄方"航行自由"行动的反向舆论施压,也暴露出航母编队防御体系在应对非隐身目标时仍存在漏洞。
从黑海到西太平洋,美俄海上角力已形成"你打你的电子战,我飞我的侦察圈"的博弈模式。伊尔-38与F-35C的代差对抗,恰如两国战略关系的缩影:俄罗斯通过有限军事资源维持全球存在,美国则以技术优势巩固霸权体系。这种危险的平衡,或将随着双方侦察与反制技术的升级持续紧绷。
来源:参考消息
Powered by 皇冠地址welcome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